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导演陈士争为中国观众带来“无问中西”姊妹篇——新国剧《霸王别姬》和音乐剧场《赵氏孤儿》两部作品,用国际化的视角拓展“中国概念”主题的边界。
14日,音乐剧场《赵氏孤儿》在北京保利剧院完成亚洲首演。演出前,北京国际音乐节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邓榕和北京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将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家奖”颁给了《霸王别姬》和《赵氏孤儿》的导演陈士争,表彰他致力于向国际舞台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是为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打造《霸王别姬》和《赵氏孤儿》两部中西文化相融合的作品。
2003年,《赵氏孤儿》得到林肯中心艺术节的青睐,被委约搬上纽约舞台。时隔15年,这部曾在纽约造成轰动的作品以全新的舞台样貌,首次展现在中国观众面前。《赵氏孤儿》以极具西方审美风格的舞台表现手法展现中国古典戏剧之美,用简约和象征主义的手法重构东方美学神韵,全英文对白,讲述了一个关于牺牲与复仇的故事。
以音乐剧场形式呈现的《赵氏孤儿》,舞美设计十分简约,剧中所有演员的服装、竖立在舞台的投影幕布和延伸的地幕均为白色,把观众的视线更多地聚焦在表演本身。而当演员踏过围绕在四周的“血池”,在纯白的舞台上留下血色脚印,人性的残忍以及忠义凛然的牺牲和隐忍,展现得淋漓尽致。百老汇知名设计师安妮塔·亚维奇的服装真实简单却又在细节处透着巧思,和皮特·尼格里尼极简却又震撼人心的舞美相呼应,举重若轻。
“戏剧对我而言,不是复述历史,而是应该注入创作者的独特视角。而戏剧的功能也不应该仅仅只是表相地重述文字或社会现象。”导演陈士争如此阐述《赵氏孤儿》的创作理念。在将中国传统经典“西化”的过程中,陈士争选择从“艺术翻译”的挣扎中抽离出来,寻找作品内在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简约和幽默的“轻”来对照死亡和屠戮的“重”;以中国戏曲里的形体气质烘托英语台词的内在逻辑,并因此令形体动作成为这部戏的点睛之笔。导演陈士争通过《赵氏孤儿》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戏剧表达,一种既不西方也不中式——而是可以兼而有之并互为表里的戏剧语汇。
此外,《赵氏孤儿》做为音乐剧场作品,在乐器和曲调上也更加国际化,摆脱熟悉的东方音乐语法,更具影像感。陈士争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年轻乐队,为《赵氏孤儿》注入了更澎湃的音乐血液,整个排练过程更像是摇滚音乐节前的暖场演出,古典和现代的交融,朋克味十足,令观众耳目一新。音乐总监Mike Smith评价说,“陈士争导演将其对中国戏剧的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理解编织成了一个当代高度娱乐性的戏剧,它充满了惊喜,有很多非常情绪化的时刻,有些悲伤,有些搞笑,但在故事的演进过程中,观众会一步步感受到其中沉重、复杂的情感”。
15年后,这部清澄透彻的音乐剧场作品,用无限的想象力完成了一次精彩纷呈的“跨文化交流”,“只问艺术,无问中西”。